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572章 恰同学少年(1 / 2)

第572章 恰同学少年

“在今年春节回家过年时,陈瑶有意在瑶水投资旅游业,我们就开始考察当地的旅游资源,几经考察,我们最终确定,立足山区资源优势,开发久负盛名的琅琊草编和柳编,把山里不起眼的琅琊草和柳条打出去,开辟一条山区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带动当地老百姓大家致富,让大家明白,金窝银窝,不如咱自己家的狗窝,外出打工,千辛万苦,分餐露宿,不如在家门口发洋财,赚外国人的钱……</p>

“在我未婚妻的大力支持下,我和我本村的本家乡亲一起,开始启动这个项目……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目前,我们的产品订单已经下到2010年,产品供不应求……</p>

“我们下一步,将继续扩大生产基地,培育种植基地,加工基地,发展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走种、加、销一条龙的路子,向规模要效益,既带富一方乡亲,也装大公司实力……”</p>

张玮逐渐适应了,继续侃侃而谈。</p>

“此次回乡创业,我有一个体会,这在家百日好,在外一时难,不要看着外面的银子多,世界五彩斑斓,就一门心思都往外跑,那些好归好,都不是咱们的,是人家的,咱们山里人,很多出去打工的,没文化,不懂技术,又没资金,在外辛辛苦苦干一年,到头来赚不了几个钱,遇上黑心的老板,等于白干……</p>

“别瞧不起咱这山沟沟,虽说穷,但是,到处都是宝,就看你会不会找,会不会发现,咱山里这么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么丰富的农产品加工资源,这么丰富的旅游产品加工资源,这么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都是优势,都是财富,我觉得,在外面打工的乡亲们,特别是我的同龄人,大家恰同学少年,意气风发,不妨利用在外面学到的技术和知识,立足家乡的资源优势,青春建功立业,造福桑梓,发家致富,共同建设我们的家乡,把我们的瑶水建设的更加美丽富饶……”</p>

“好,说得好!”王科长他们情不自禁地鼓掌。</p>

王科长心里很高兴,遇上这么能侃一个主儿,这次采访一定会很顺利。</p>

然后,记者又询问了一些数据,张玮一一回答,又吩咐吴洁拿来公司的一些材料和产品简介,给大家看。</p>

然后,记者们要去现场看看,先看公司的仓库。</p>

在后院堆积如山的各色径直琅琊草编和柳编面前,记者们一阵惊叹:“这么漂亮的产品,这些帽子,真好看。”</p>

陈瑶小声吩咐吴洁:“挑一些小巧的,漂亮的产品,送给几位记者,待会送到他们车上去。”</p>

电视台的记者扛起摄像机,女主持拿起话筒,现场采访张玮。</p>

女主持:“张董,您的这些产品将会销到哪里?”</p>

张玮轻松自如,面对镜头很从容:“目前主要是欧盟国家,下一步将会进军美国和日本市场。”</p>

“您是如何打开外贸销路的?”</p>

“我们自己没有外贸出口权,通过南方的外贸公司,他们有大量外贸客户,他们给我们下订单,我们组织生产、托运……”</p>

“哦……那么,你么有没有打算下一步自己争取自营出口呢,也就是说,你们不再通过南方的那家外贸公司,直接出口,这样,你们的利润将会更高……”</p>

张玮摇摇头:“木有这个打算,我们将会一直和南方的那家贸易公司合作到底,不会自己做出口,也不会和其他家外贸公司合作。”</p>

女主持很意外,也很奇怪:“张董,为什么?”</p>

张玮看了一眼自己对面的陈瑶,微笑了下:“因为,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p>

说完这话,张玮看见陈瑶笑了,笑得幸福而甜蜜,大度而从容。</p>

女主持接着又问了一个问题:“张董,你们公司名字叫伞人经贸,这个名字很独特,很有新意,您能说下,这代表什么意思吗?”</p>

张玮又看了看陈瑶,这次眼里饱含深情,然后对着主持人:“外面的世界很大,伞人的世界很小,然而,伞里的两颗心,却别天更博大,更宽广……”</p>

女主持:“这就是您要为公司取这个名字的原因?可不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爱情的悠远和博大,或者是为了纪念某一个特殊的经历和阶段?”</p>

张玮笑笑:“可以这么理解,伞人,是我和陈瑶女士一段人生姻缘的纽带,是我们感情刻骨铭心经历的见证!”</p>

女主持:“张董,您很豁达,也很感情,看得出,您对您的未婚妻充满无限的深情和感激,这或许也应该是您事业发展的动力吧?”</p>

张玮说:“是的,爱情是我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将会鼓舞我不断去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去书写人生更加壮丽的七彩华章……”</p>

张玮看见,陈瑶的眼里露出欣喜和欣慰的目光。</p>

然后,大家又驱车进山,在几个收购点采访农户,采访生产加工的现场。</p>

陈瑶带上了兵兵,张玮吩咐了,进山采访后,记者们就直接回瑶北,那他们也就直接回家了。</p>

在生产加工现场,记者们亲眼看到了产品的整个生产加工过程,亲耳听到了农户发自内心肺腑对伞人经贸的感激和满意,记者的采访机和摄像机记录下了这一幕一幕。</p>

陈瑶是第一次接触生产现场,当她在一个又一个山旮旯里看到无处不在的生产专业村、专业户的时候,不禁被震撼了,随便走到地角田头的一个小房子,都能看到坐在院子门口的农妇边看孩子边编筐,上自30岁的大妈,下自刚过门的媳妇,还有一些男劳力也加入进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