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1节(1 / 2)





  第11章

  西苑主屋

  南烟见天黑母亲还未归来,正兀自心急时,炳熙却推门而入,手中还捧着一套男子衣饰,她缓步走至南烟身前,将衣饰放在一旁,柔声笑道:“南烟此前不是曾说过若是有了弟弟便取名南学吗?”

  闻言,南烟目光一亮,看向炳熙腹部,却见她将那套男子衣裳展开在南烟身前比划着。

  “嗯,特意寻来的成衣,如今看来正好合适,烟儿,你将这衣裳换上给母亲看看?”

  南烟不知炳熙已与南易商议,她助力他暗中寻找盛京祖灵,作为回报,南烟需入石鼓书院就读。

  只入读石鼓书院需通过初试,如今初试已过,南易答应去寻书院中相熟之人,让南烟有机会再次参加初试。

  若不通过,此事便作罢,若通过,他与徐氏皆不得阻挠。

  “母亲?”

  南烟不解,一时未起身,炳熙却十分兴奋,兴致勃勃道:“南烟,你快将衣裳换上,待换好衣裳,母亲替你绾男子发髻。”

  南烟只得照做,待作男子装扮后,炳熙将她双手展开,揽着她在铜镜前转了两转。

  今夜的炳熙实在是太高兴了!南烟却是懵懵懂懂的被她推着走。

  “南烟,明日石鼓书院会为你破例重开初试,届时只要你通过初试便能入学。”

  “石鼓书院?”

  南烟不解。

  “嗯。”炳熙一边替她绾发一边道:“你不是想去石鼓书院入读吗?”

  南烟实则并无此种想法,只是想到南安,便点了点头。

  明日石鼓书院重开初试,南安既想入读必定也会参加,届时只要她与南安皆通过,便能顺利入读。

  南安曾问她是否会再来找她玩乐,在南府因东西苑之别,她不好时常去寻她,但到了石鼓书院,两人便能时常见面了。

  炳熙见南烟嘴角微弯,神色愈发柔和,竟是大发慈悲道:“你扮作男装入石鼓书院,母亲终究放心不下,便让孟养候在你身旁同你入书院如何?”

  朝官为讨好皇帝虽让家中子弟同寒门之子一道就学,但却有派遣守卫化作书童候于身侧,清晨这些化作书童的守卫送家中小主子入书院,随后在书院特意准备的静室中等候,傍晚,则护送家中小主子回府。

  炳熙怕南烟被欺辱,景儿虽是她特意为南烟寻来的贴身丫鬟,但到底是女子势弱,不若如今个头身量皆是不错的孟养。

  南烟一听孟养会随行伺候,心中愈发欣喜。

  南安、孟养,正好是一个妹妹,一个弟弟。

  翌日

  南烟扮作南学在孟养的护送下入石鼓书院参加入学考试。因着初试早在三月前便结束,因此这破例之举还吸引了不少学子目光。

  俞宗衍随着众学子的视线看去,只见不远处,跟随监管夫子进入特意为此挪出来的课室的那少年侧脸有些眼熟。

  他忆起正月初一于河边初见的乞儿,脸颊不由得微微发热。

  那之后,他曾在施粥时特意寻过她踪影,却再未见着,当时局势混乱,他担心这乞儿或是遭遇不测,整个春节都过的不甚安心。

  如今,见着侧脸与那乞儿相似之人,他竟也如同门般起了好奇之心,凑近窗口细看,只是人已入了初试课室,他已见不着了。

  身侧,少年人八卦的不行,俞宗衍能清清楚楚听见他们略显戏谑的交谈声。

  “唉,你说这人是什么身份啊?还能让书院破例为他重开初试?”

  “估计是长安城的朝官之子呗,能说动院长的,必定有权有势。”

  “呸!”

  有个胖子明显不信,叫嚷道:“若是长安城朝官之子,会等到这个时候才来参加初试?”

  一侧,俞宗衍不知为何替那参加初试的少年辩解起来,“或许是初试时,这少年病重,来不及参与,又或……”

  “又或是他初试实则没通过?”

  那胖子是书院中他们这一级的倒数第一,向来是不忌惮用恶意去猜测他人的,此时他单手捏着下颌,故作深沉道:“没准他是初试未通过,在家中哭闹一场,他家中父辈心疼,便刻意在此时替他求了关系重开初试。”

  毕竟石鼓书院初开之时,因其中暗含上位者的示意,初试十分严苛,有八名夫子审核试卷,如今过了最初的风头,初试必定不会再如此前般严格。

  那胖子这般想着,突然一拍手掌,笃定道:“必定是如此!既有权让院长重开初试,身份必然不低,等三个月才来,不就是为避开风头吗!说是初试,我看是做做样子罢了。”

  他心中想着,这人看着年岁与他们相当,入书院后必定与他们同级,没准还是一个班的。他终于可以摆脱倒数第一了!

  胖子暗喜,周围人看他脸色也猜出他心中所想,于是打趣道:“马树乔,你得意什么啊,摆脱倒数第一也只能得个倒数第二之名。”

  马树乔哼哼两声,拉长了声音道:“小爷我愚钝的很,自是只能去争这倒数第二之名,没办法,个人有个人的命,我脑子不行,不像那位爷这般聪慧。”

  他说着,看向此时唯一坐在课位上的少年,少年眉目俊朗,正垂眸安静的看着手中书籍,闻言,不由的朝马树乔看去。

  这人眼神不善,马树乔又一哼哼转开眼来,落在身旁面色温和的俞宗衍身上,便凑近了低声道:“我说俞兄,你每次考试都落得第二名,总是差那冯希臣些许,能不能替我们争点气夺个第一名啊!”

  他口中的冯希臣正是方才的少年,出生寒门却异常聪慧,颇得书院中众夫子的看重,而俞宗衍身为俞沉之子,虽成绩亦十分斐然,却总是落得个第二名。

  如今寒门之子与官贵之子虽能一同就读,但少年人难免生出许多摩擦龌龊来。

  长安城中的石鼓书院,因师资力量最重,初时报考之人众多,而官贵之子基础甚佳,通过初试之人便要比那些出生寒门的人多了数倍。

  如此,石鼓书院认真说起来其实是官贵之子的大学堂,如冯希臣这般出身的数下来也只十八名少年罢了。

  可就是这十八人中,偏偏出了一名冯希臣,次次考试都压他们一头,而次次屈居冯希臣之下的俞宗衍则免不了成为官贵之子的倾诉责难对象。